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深刻阐明“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
我国要建成制造强国,离不开各类高素质人才,技能人才是其中的重要群体之一。2022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各地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保障、激励机制,尊重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向好,发展壮大技能人才队伍的良好环境已经形成。
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如何?是否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傅国涛结合自身工作所在的机械加工行业进行了调研。
傅国涛介绍说,通过对在渝10余家机械加工企业,5000余名技能从业人员情况调查发现,从年龄结构来看,基层技能人员从业队伍呈上小下大的“梨”型结构。
调查结果表明:技能人员中,20-30岁占16.7%,31-40岁占23.7%,41-50岁占37.4%,51-60岁占22.1%。20岁左右的青年占比最小,技能从业人员大量集中于70后中年人,年龄结构偏向老化。
优化技能人才队伍结构,傅国涛建议:
一、转变择业观念,培养技能人才从青少年抓起。
继续加强国家层面以及省市地方、基层企业各级对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文化氛围,让“技能大师”“大国工匠”“技能专家”成为社会追捧的“明星”。提高技能人员的社会地位,让青少年对在技能领域就业有信心,有盼头。
一方面对初、高中分流加大舆论引导,对就读提供优厚政策支持,对高职院校建设作政策倾斜,提高办学质量。另一方面鼓励相关行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加入到技能人员队伍,为机械制造、人工智能、电子工程、工业互联网等行业输入新思维、新智慧,成为“技师+工程师”的“双师”型人才。通过疏通技能人员队伍“进入”的通道,扩大青年技能人员的占比。
二、校企合作,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互联互通。
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契合。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使职业院校提前了解企业所需,把企业所需知识技能融入职业院校基本理论教学中,同时,利用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联合办学,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学习,强化双向交流,精准就业。另一方面是加强优秀的比赛型学生与实际生产的联系,通过“名师带高徒”,使他们优良的功底转化为解决企业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所学技能落地,避免学非所用与实际生产脱节。通过增强青年技能人员的从业信心,稳定技能人员队伍。
三、培养提拔,打破工人与干部之间的壁垒。
落实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互通互转制度,制定分配方案,落实技能人员的待遇。强化推进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学历双向比照认定,让有相应职业资格等级的技能人员与管理职称干部享受同等的薪酬待遇。
打破工人与干部之间的壁垒,突破选人用人时的学历限制,对好学上进、踏实肯干,具有相应技能等级的高技能人才提拔使用,让懂技术会管理的高技能人才充实到干部队伍中。通过给待遇、树目标 ,让青年技能人员有干劲、有奔头,壮大技能人才队伍。
傅国涛表示,人才成长需要周期,只有未雨绸缪,才能赢得未来,才能更加深入地贯彻执行好“技能中国行动”。